久久看书>军事历史>二战之我是蒋纬国>第664节 工业化建设
{民国成立时},中国是近10000公里,印度则是近54000公里,此时,中国的铁路总长度突破了5万公里,印度则突破了6.5万公里。很明显,中印铁路总长度都在不断增加,虽然印度的铁路增长速度不如中国,但印度仍然在铁路总长度上对中国遥遥领先{中国追上印度是在1995年,两国当时的铁路总长度都是6.2万余公里,在此之后,中国正式超越了印度。印度的铁路总长度一直没能突破7万公里,中国则最终突破了12万公里};另一方面,中印的铁路建设事业是存在几个不同点的:

第一,印度在自然地理上占有着很大优势,印度的地形比中国“更平坦”,所以在印度修建铁路比在中国修建更容易、更方便,中国地形复杂、山脉众多,修建铁路是十分艰难的;

第二,印度的铁路其实是英国人主持修建的,毕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为了强化对印度的统治和掠夺,自然不遗余力地在印度修建铁路,不但很早就修了,并且英国人具有丰富的修建铁路的经验、足够的能力以及充足的技术人员、材料、设备、资金等,中国可没有一个外国主子“帮忙”修建铁路;

中国此时共有5万公里铁路,但不都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其中,收复东北和台湾后,接收了两地由日本人修建的超过1.1万公里的铁路{东北的铁路有一万多公里,台湾的铁路有一千多公里},赢得苏联战争的胜利后,接收了1.3万多公里由苏俄人修建的铁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西伯利亚铁路线,这条铁路线全长约9300公里,战后五分之四被中国得到},占领非洲南部和东南部后,接受了7000公里多由英国人在当地修建的铁路,扣除由日本人、苏俄人、英国人“代劳”修建的铁路以及原先已有的铁路,蒋纬国展开奋斗后至今的五年里,中国人自己修建了约1万公里括把山西省境内所有旧的窄轨铁路扒掉进行重建},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一个巨大的进步。眼下,在中国的东亚领土内,除了西藏,所有省会城市以及上海、天津、重庆等重大城市都已经实现铁路通行,形成了一张“东”,又通过外东北、外蒙古与“北”连为一体,继而连接中国在中亚、中东的众多附属国,最终与德国在欧洲进行对接,使得从武汉坐火车能一路抵达柏林。

在参加完成都火车站的通车典礼后,蒋纬国去巡视了一下川南的攀枝花冶铁炼钢基地,然后去巡视了黔西的六盘水采煤基地,接下来,他又陆续去了滇东南个旧的锡矿基地、重庆军工基地、武汉军工基地、赣南大余的钨砂矿场、福州海军基地和海军造船厂、马鞍山冶铁炼钢基地、鲁东北的胜利油田和鲁东的金矿、山西的煤炭基地、东北的重工业基地等,把他累得够呛,让他在内心里都有点“羡慕”后世某国金家了:国土就那么点大,巡视起来几天就能巡视完,至于中国,实在太大了,国家领导人的操劳程度恐怕是跟国土面积是成正比的。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跟一个国家的国力大小基本上是划等号的,并且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也是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工厂里炼出来的钢铁、制造出的机器越多,国家自然就越强,政府和民众收入越多,国家自然就越富,两者相辅相成。当蒋纬国展开奋斗时{1936年夏},所谓的“黄金十年”{年}也差不多同期走向尾声,在这十年里,中国确实有着不小的进步,在交通、经济、教育、医疗、农业、工业等方面上的成就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黄金十年”也有很多的、很大的不足之处,最明显的就是重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倒退,在原先历史上,中日战争随即爆发,东部的工商业精华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搬迁而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使得中国的工商业在八年抗战期间始终一蹶不振,直到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凋敝的中国{大陆}才得以复苏。好在,此时因为有了蒋纬国的“先见之明”,所以中国东部的工商业没有在中日战争期间遭到多大破坏,损失比较轻微,并在中西部继续得到茁壮成长,加上中日战争进行一年零三个月就结束了,所以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工商业和经济的破坏确实不是很大,接下来,中国的局势一天比一天好,中国的百业和经济自然愈发红红火火,呈现出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势。早在1936年秋,蒋纬国就向蒋介石提出了“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构思,对此,蒋介石当然是大力支持的。蒋纬国此举是想效仿此时的苏联和后世的新中国,实际上,后世新中国的“五年计划”也是学习苏联的,但苏联在实施五年计划时存在众多的弊端、缺陷、隐患,后世新中国对其“吸取精华、摈弃糟粕”,所以比较成功,蒋纬国则更上一层楼。苏德战争前,斯大林通过三个五年计划把苏联变成了一个十分强大的工业国,但他使用的是十分粗暴的、残酷的、冷血的铁腕手段,堪称“揠苗助长”。丘吉尔对斯大林是这样评论的:“他接手的是一个使用木犁的农奴制国家,但他撒手人寰时却留下了一个拥有原子弹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后世的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斯大林则是这样评论的:“他确实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为此而牺牲了不计其数的民众的生命,没有什么贡献是需要建立在牺牲民众生命的基础上的,因此他的行为是有罪的”。换而言之,斯大林一方面把苏联“生拉硬拽地”从农业国快速地变


状态提示:第664节 工业化建设--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