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
清净,到达究竟处,心自然明净。2〕修行人或通过认真观察,心得清净,如同明镜;3〕或历经一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4〕或历经三五年,心得改变,显现出明净;5〕或听人解说,开悟明白;6〕或不须听人解说,就开悟明白。

所以参学者开悟的方式不同,存在这些差别。今天只是粗略列举,不同根缘参学者的开悟门径。作为导师,必须要会识别。

4、身相、佛国的意思

《华严经》记载:‘普贤菩萨的身相,犹如虚空。这身相就是这般的依托着,它并不依托佛国。’若能理解这话,那么佛国也是同样道理。它不依托‘这般’、也不依托‘佛国’。

5、要知道,修学者有四种人:1〕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上上人。2〕明白佛法、无相应行为、证悟了。这是中上人;3〕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中下人;4〕未明白佛法、有相应行为、未证悟。这是下下人。

6、如果弟子问:临命终时,怎么作是观行?道信禅师回答:必须直行任运心性。

7、如果弟子问:念佛要面向西方吗?

道信禅师回答:要知道,心本来不生不灭,完全的清净。心就是清净佛国,所以念佛不必朝向西方。《华严经》记载:‘无量劫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包含了无量劫。’要明白,一个方位包含了无量方位,无量方位也就是一个方位。佛向接受力弱的众生,说要面向西方,这并非是在对接受力强的人说。

行持深的菩萨,自愿进入生死,教化救度众生,却没有喜爱上什么。若是观众生还有生死,感觉自己是救度者,众生是被救度者,这就不叫菩萨。救度众生,如同救度虚空,何曾有过‘来去’。〔所以也没有西方,或哪个方位〕

四、循序渐进的证悟

《金刚经》记载:‘灭度无量众生,实际上并没有众生灭度。’1〕所以,初地菩萨刚刚证悟时,明白一切都是空的。2〕之后,进一步证悟,明白一切都是不空的。这就是‘无分别的智慧’。

万物也是形象,也是空的;并非心是把物象灭去,看成空。物象的本质,就是空。所以菩萨修学,以‘空性’为证。1〕刚刚修学的人,直接观空,这是见空,不是真正的空。2〕修道人证得真正的空性,是不见‘空与不空’,不存在任何见解。

五、禅师的表率和正确引导

1〕必须好好明白‘物象和空’的意思。用功的修学者,必须要心路明净,明白法相,彻底明了,然后才能当他人的〔禅〕导师。

2〕还有,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行为和道理不要相违。一定要断绝‘只会说道理’,要把佛道行出来。独自在清净地方,自证道果。

3〕还有种人,他还没有完全明白佛法,但为了名闻利养,便去教导众生。他分不清对方的根缘的强弱。他看对方好像开悟了,但其实与开悟还有差别。他就这样随意印证,说参学者都证悟了。这是播种极大的苦果啊!播种苦果啊!大祸啊!这位师傅,或感觉参学者的心路貌似明净了,于是就印证参学者开悟了。这人大破坏佛法,自欺欺人。

如果运用心的人,有类似上述表现,那都还只停留在相状上,未证得真心。得真心的人,对自己的意识了了分明。久后,这人法眼自然开启,善能区别不真实的和错误的。

六、不要揣摩心性

1〕还有种人,揣摩身体是空无的,所以心性也应灭去。这种意识是偏见,和外道一样,不是佛弟子。2〕还有种人,揣摩心是不灭的,那么这种意识形态就是永恒论,也和外道一样。

明白佛法的弟子。1〕不会揣摩,心性应该是灭的,还是不灭的。2〕他常度众生,不会特别喜欢谁;3〕他常学智慧,平等对待愚人或智者;4〕他常在禅定中,无论环境是安静或纷扰,都禅定不变;5〕他常观众生,未曾存在过,完全在不生不灭中,只是处处在显现形象;6〕他没有见闻什么,却知道一切,但对一切未曾取舍什么;他未曾分身,身体却充满法界。

七、佛理、行为互相支撑

还有,古时的智敏禅师教导:‘学道的方法,必须理论和行为互相支撑。先要知道心的根源,以及心的运用。对道理明净,了了分明,没有困惑,然后功业可成。一个点开解,千个点跟随着开解;一个点迷失,便衍生出万个困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不是假话。

八、简述五种开悟方式

《观无量寿经》记载:‘诸佛的法身,进入一切众生的心想。这心就是佛,这心作佛。’要知道佛就是心,心外不再有佛。

1、简而要之,开悟有五种方法:1〕知道心体。心体本性清净,心体与佛相同。2〕知道心的运用。运用心,生起法宝;心的运行,恒久在寂静中;一切困惑全都明白。3〕常觉悟,不停息。心觉悟后,便明白一切都是无相。4〕常观察身体是空寂的,身体内外通透,本来一样。心性进入身体,存在于法界中,未曾有障碍;5〕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无论在动态还是安静中,常保持专注。这样能令参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各种经文的观想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是傅大师所说的,却独独提倡‘专注于一个物体,意不移动’。

2、先修身,然后以身体为根本,认真观察。

这个身体是由四大、五阴合成的,终归无常,不得


状态提示:第四百六十七章 破公案手册--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