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N道贩子康采恩>第416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51
人都重新惦念起此行的终点站。

但是汴京城里的风云,哪里是他们这群年轻人能够轻易想象的,还没等他们从客船上下来,他们的一些言语,就被那些多嘴多舌的小厮给传了出去。

对这些仆人而言,小舍人们的这些高屋建瓴的论述,自然无不让他们大为称奇,又岂有不传播出去的道理?

于是,就连宣德门里的皇帝,也听到了这群少年的狂言妄语。

很快,翰林学士苏绅就接到了一条让他感到惊惧的消息,皇帝竟然破格宣布召见康采恩和他家的儿子苏颂,当然也包括王益家的儿子王安石,但王益毕竟不在京城,等他得到消息之后,估计这件事已经尘埃落定,可他苏绅却身处京城之中,注定要提心吊胆的等他自家小子出宫,才能知道这件小小的灾祸,是不是已经平安度过。

要知道汴京城的波谲云诡,其凶险程度远远超出了孩子们的想象。他也是悔不该平时管教的少了,以至于让孩子在回京途中说出那样狂放不羁的话来。如今这些话都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而其中会有不少狂言妄语作非,他这位翰林学士还有几分颜面,恐怕朝廷上下的词臣言官,早就已经开始交章弹劾了。

不过就算有这几分薄面撑着,苏绅也不得不担心儿子在与皇帝的廷对当中,有什么失言或者过激的举动。毕竟他的儿子是因为狂言妄语,才被皇帝请进皇宫之中的,那两位同样来自福建的郑穆和周希孟。则就没有这番好运气,然而苏绅是多么希望,他的儿子也没有这样的幸运。

可该发生的一切,终究还是开始了,在集英殿之中,康采恩和苏颂第一次见到了皇帝陛下的……简影。

为什么不是皇帝陛下本人呢?

这是康采恩心中的一个巨大疑惑,同样也是苏颂想不明白的问题。

不过这样明显的疑惑,可不需要他们为出口,侍立在旁的右班都知王守忠,很快就尖着嗓子给两位年轻官员解释了其中的原委。

“官家最近偶染风寒,见不得风,加之嗓子干痛,说不得话,所以才拉起了这道珠帘,并且让我在一旁代为传话。”

苏颂心道,这可真是不巧为什么在自己军舰的时候皇帝却偏偏病了呢?生病当中的皇帝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把自己痛扁一顿吧?

倒是康采恩感到非常奇怪,皇宫中的风声历来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作为亿万百姓所关注的人物,皇帝陛下的一言一行当然会被很快的传出宫去,可是这些天来汴京城中,并没有传出皇帝生病的消息。

他虽然刚刚回家就被招到此处,但是留在汴京城里的老猫等人,可是把最近发生的许多事情都给他说道了个清楚。

所以他可不是对京城近况一无所知的人。

不过,皇帝既然摆出了一番能够自圆其说的腔调,他这个只有11岁的橙子又哪里敢,突然表述自己的怀疑,所以他只能老老实实的听着,看看这位皇帝陛下究竟有着怎样的安排。

可是这位皇帝陛下的兴趣却好像并不在她身上,按照常理来讲,他和苏颂之间的珍惜程度,应该算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像苏颂这样的荫补官员,而且还是没能拿到差遣的荫补官员,在整个大宋上下,恐怕得接近五位数。

而康采恩这个诸色人等出身的十岁官员,严格按照天圣年间颁布的法令的话,需要等到25岁才能够顺利的拿到差遣,即便是考中的进士也需要等到20岁才可以。

虽然这道法令在之后的这些年里逐渐的变得松弛毕竟那些能够荫补子孙成为官员的高官们,非常希望孩子们能够尽早的得到差遣,除了能够让他们掌握实权之外,也方便这些高官们尽量帮助孩子向前发展,所以相关法律的松弛是否和这些高官们的集体利益的,因此他们几乎是怀揣着纵容的心态来观察这一切的但康采恩已经凭借着皇帝的眷顾,提前得到了差遣,并且还办理得非常不错,在满朝文武之中,能够这样为皇帝解忧的臣子都是不多见的。

更遑论他的身上还顶着一个神童的名声。

有着如此辉煌的标签和履历,康采恩蛮以为自己会成为这场对话当中的主角,但没想到的是皇帝一开口就把问题丢向了一旁的苏颂。

当然他这开口并没能发出多大的声音隔在帘子外的两位臣子只隐隐约约看到了皇帝张口的举动,而旁边的王守忠则老老实实的把脑袋探过去,做出了一番认真倾听的模样,然后才恭敬的走出帘幕,拉开自己像驴叫一样的嗓子,向苏颂问道:“寡人听闻,苏卿家在回京的船上颇有一些不合适宜的言论,听说韩汝基孔孟圣贤,不知可否真有此事。”

苏颂一听这话,脸色不由变得凄苦起来,可这毕竟是在集英殿中对面坐着的又是当今陛下,所以他只好收拾心情,认认真真的答道:“是!”

王守忠闻言,立刻快步跑回了竹林之中,再一次把耳朵凑到了皇帝唇边。,在那位九五之尊又一次的嘀嘀咕咕了一阵之后,才重新跑出了珠帘之外,只不过这次他带来的问题,未免显得有些尖锐了一些。

“那么卿家觉得,儒家的孔孟之道,真的不如墨家之学吗?”

康采恩闻听此言,不由得心中一怔,皇帝陛下为什么会想起墨家之学呢?难道是因为过去一年来出现在汴京城当中的各种后世商品吗?亦或者是康定国在玉津园大学里宣扬的工商之学?

但这个疑问注定不可能在这里得到答案,


状态提示:第416章 子容子容世无双—51--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