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科幻未来>一个人的创世记>第三十六章第一批移民
已经大变模样,天顶上的一盏盏明亮的大灯,宛如一颗颗小太阳,洒下温暖的光芒。加上地热的散发,内部温度总体达到27摄氏度左右,比起外部火星大气温度高了10摄氏度左右。使用一些设备制造了大量的氧气,让1号生态圈内部的空气与地球基本一致,只是,提高了二氧化碳的浓度,更加适宜植物生长。气压自然也达到与地球一致的水平,低气压会影响植物体内水份和氧气的运输,动物也会因此缺氧。

地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分成一个个小格子,不过,三分之二依旧是岩石地面,一些工程车辆和机械人正在其中忙碌,将这些岩石地面改造成土地。首先使用高频震荡波对地面进行破碎、震荡,然后再对碎裂的岩石进行粉碎,垫上几层外边运来的不同粗细的沙土,最上层是一层厚厚的火山灰,并非单纯的火山灰,而是混入了逐星者号上有机质工厂的一些废料,作为植物生长的有机质废料再合适不过。到了这一步,土壤的改造并未彻底完成,还得加入探索一号送来的地球土壤,地球土壤中蕴含大量的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促进作用。不同地域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并不相同,所以肖瑞准备了好些样本,以后还会送来许多,分配到不同的地块。

火山灰配置的土壤比较容易凝结成块,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呼吸,肖瑞这一次特别让探索一号带来了一些蚯蚓。

第一批运送到1号生物圈的生物,主要是作为自然界中生产者的各种植物,蚯蚓却因为其可以蓬松土壤的特性,登上了火星。不过,蚯蚓并不是唯一登上火星的地球动物,那些地球带来的水体中生存着一些微小的浮游动物,带来的土壤中或许还有一些虫卵、小生物之类的,匆忙间,肖瑞没办法把所有样本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没这个必要,反正迟早都要送到火星,能活下去算它们的能耐。

至于会不会出问题,肖瑞还真

不敢保证,不排除哪天突然钻出一大群的虫子,大肆啃食1号生态圈中的植物,也只能到时候再处理,肖瑞还真有点想看看,会不会有适应力这么强的生物。

肖瑞此时也算是在1号生态圈中,不过是通过连接机械人达成,虽然他不能亲自到火星播种,借用机械人的躯体也差不了多少。此时,他拖着一辆小拖车,载着数个装着各色水草,金鱼缸似的水箱,沿着直接在火山岩地表打磨出来的道路,向原本火山湖的位置走去。

位于火山口中心的火山湖,此时,已经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水域,由一道道混凝土堤坝分割开来,水底是一层厚厚的泥沙、火山灰。所有这些水体都蕴含丰富的矿物质,清澈见底,也并非是一潭潭死水,以这些水域为中心,一条条水沟延伸出去,一直辐射整个1号生态圈,彼此联通,其间通过一些水处理设备,形成一个复杂的水循环系统。即便这些水域的成分有所差别,每个水域都树立着写着水体性质的牌子,地球淡水、地球海水、酸性淡水、酸性海水、碱性淡水、高温水、低温水等,在水循环系统的运作下,几个区域的水流得以顺畅的流动循环。

按照水域标签,肖瑞将一个个相同标签水箱倒入各个的水域,每个水箱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的类别,都肖瑞在地球上生态试验室找出来的,适合各个不同性质水体的类别。

地球来的这些物种,并非水体中第一批生物,在一些水域中可以看到鲜艳的外星藻类,来自于逐星者号的有机质工厂,逐星者号上外星人用来食用的果树和蔬菜,还有一些从外星人房间里找出来的一些盆栽、不知名的种子培育出来的外星植物,等到土地面积足够的时候,再行移植到1号生态圈内。

将水中生物投放完毕后,肖瑞又拉了一车的苔藓,同样保存在一些扁平的玻璃箱中,看着像是一张张柔软的草垫,颜色各有不同,都只有一个平方左右,苔藓的种类极为繁多,肖瑞这次带过来的也就几百种。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的来普通的水沟边、有的来自一些热带密林、有的来自高山干燥寒冷的地区、有的来自极地冻原、有的来自火山温泉地带,还有一些是肖瑞从盆栽市场一类的地方买的……以火星目前整体气温较低状况,肖瑞比较看好那些来自冻原的苔藓。

苔藓是从藻类进化而来的一种植物,同样具有极强生存能力和制造氧气的能力,曾经有地球科学家在南极发现1500年前的苔藓,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后,竟然复活。苔藓生长只需要较为湿润的环境,不需要土壤,如今火星许多地表经历了雨水的冲刷后呈裸露岩石状态,没法种草种树,苔藓却正好合适。而且苔藓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溶解岩石的液体,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土壤,这一点对于未来火星大地的开拓极为重要。或许大多数人都以为地球的氧气来源主要是树木,但在树木诞生之前,作为最早诞生的陆生植物,苔藓生产出了大量的氧气,到了今天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来源。

为了让苔藓尽快生长,肖瑞不可能给它们一块岩石地面任其自然生长,专门设计了适合苔藓生长的湿润而肥沃的地面,所处区域的温度也控制在它们适宜的较低的温度。

又移栽了寥寥几种蕨类植物后,轮到了各种种子植物,肖瑞这两年前前后后收集了不少植物种子,路边看到什么没见过的树木或者生命力完全的小草,可以的话就摘一些种子


状态提示:第三十六章第一批移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