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都市现代>华娱凶猛>第149章 转折
伤害了。

衣带诏事件,就是这场大悲剧的起点。

皇宫里,所有人都在曹操的怒火面前瑟瑟发抖。天子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知道自己的身份,努力做出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声音发颤的质问曹操:“司空率领甲兵上殿,意欲何为?”

一句话都没说,曹操直接把董承推到了他和皇帝中间,因为暴怒,他的须发似乎都在颤抖,眼中的阴毒怨恨几乎能穿透银幕,额头的青筋一跳一跳,似乎下一刻他整个人就会爆炸。

他看了看董承,又直直的看向皇帝,用冷的几乎能冻死人的声音问道:“有奸佞意图谋害朝廷重臣,论罪当诛!只是,此人身份非同一般,乃是董贵人之父、陛下之舅、车骑将军董承!”

刘协在他的威压之下,几乎抬不起头来,但还是鼓起所有的勇气道:“车骑将军向来有忠义之心,又与司空……有旧。当初,朕能从洛阳来到许都,还是他,一力主张联络司空的,两位都是于大汉社稷,有大功之人,俱是朕之肱股,车骑将军怎会谋害司空?这、这其中必有误会,或许有小人暗中挑拨也说不定。司空且、且稍安勿躁,莫要令小人得计,令忠臣蒙……蒙冤哪!”

也真是难为了刘协,能在曹操杀人一样的目光中说出这么一番话,而且绵里藏针,攻守兼备。如此表现,让观众大感意外,他们还以为这小子会直接吓得尿裤子,又或者抱着曹操的大腿叫爸爸呢,没想到他年纪虽轻(19岁),又无权柄,想干点坏事儿又被人抓了个正着,却还能说话做事如此周全,《三国演义》里说他8岁时便能于乱局之中“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董卓因此“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看他刚才那番言行,倒真符合《三国演义》对他的描述。

便是曹操,也让他这犀利的言辞给弄笑了,不过不是欢笑,而是恶狠狠的冷笑。他盯着皇帝,缓缓点头:“陛下所言极是!正因此事事关重大,臣才不敢贸然处置,又怕背后另有主使之人,所谓除恶务尽,谅他一董承,必不能为此谋逆大事!臣既已察觉,必不能让那主使之人逃脱!

只是,世人又有疏不间亲之言,董承为陛下之舅,臣押他至此,便是想当着陛下的面,将此谋逆大案,分辨明白。万不可使奸佞得势,令忠臣蒙冤!”

两人各说各话,一个说这都是误会,一个一口咬定不是误会,而且背后另有主使。双方既然说不到一块去,那自然就要听听嫌疑人的供词了。

于是,大家的焦点,全部投注到了趴在地上的董承身上。

董承知道自己这次必然没有活命的道理,十分光棍的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而且大包大揽,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并对曹操破口大骂,说他专国弄权,擅作威福,又说他凌迫君上,残害百姓,是汉室大害,社稷之贼,最后,声色俱厉的骂出那个后人十分熟悉的称呼“曹贼!”

这种种罪名加在身上,别说曹操本人,就是大银幕前的观众们,都火冒三丈了。整个《英雄记》的前2/3时间里,曹操都是一个有心补天却无能为力的悲剧英雄的形象,看看那前90分钟里,曹操是多么的可佩可敬啊!他的那颗忠义之心,把所有的观众都感动的热泪盈眶,纷纷在心中为他点赞:原来真实的曹操竟是这样的,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然而这么一位英雄和忠臣,却被忘恩负义、嫉贤妒能、阴险卑鄙、贪图权力的皇帝和他的心腹们,视若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在阴谋被揭破后,不但不反省悔改,反而倒打一耙,犹如泼妇骂街一般污蔑和诋毁英雄,这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看来,安云天这是把曹操塑造成一个身不由己,一切都是被逼为之的白莲花了。”

苏芸泊咬着笔头,暗暗皱眉:“没有野心,只有梦想,忠贞善良,为国为民,完全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好青年,最后却遭昏君奸臣逼迫,为求自保不得不走上一条不归路。他自始至终其实都是一朵纯洁的白莲花。嗯,翻案翻成这样,似乎有些过了,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终究,有些落了下乘,俗气。”

观众可不觉得这么塑造人物俗气下乘,他们简直和曹操同仇敌忾。在曹操怒斥董承胡说八道,诬陷忠良时,他们都在心里给曹操加油:骂得好!骂得再狠一点!像当初骂袁绍他们那样,把这个王八蛋、还有他背后的混账皇帝,一块儿骂死!

英雄遭受了巨大的不公,不但在当时被举世骂做是国贼,更是在其后的1800年里,背负越来越多的骂名,甚至就在10天前,在刚刚上映的《赤壁》里,曹操的形象依然是一个嚣张跋扈、凶残好色的家伙,虽然不乏魅力,但总归,是作为一个反派人物在故事里出现的。

现在,是洗刷英雄身上的冤屈,还历史一个真相,还英雄一个清白了!

无数观众,此时此刻,再次被大银幕所营造出来的热血氛围所感染,和曹操一道痛斥着,控诉着,嘶吼着,发泄着,甚至再次,热泪盈眶。

看到董承被骂得狗血淋头,毫无还口之力,他们心里,说不出的痛快。

并且几乎是在同时,在他们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汉室如此刻薄功臣,伤忠义英雄的心,活该它被灭!曹操为汉室做了这么多,这次受到这么大的委屈,双方彻底撕破了脸,以后终于可以毫无负担的抛开汉室,去成就自己的伟业,建立自


状态提示:第149章 转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