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做权臣>第385章:学生
所有人的心里都“咯噔”了一下,心中暗道:“完了,全他娘完蛋了,老桑要被打发去做辅兵了。”

“回上官的话,皮外伤不要紧。”

“把手伸出来,给我看看。”

“长官,真的不要紧。”老桑不仅没有伸出手来,反而下意识的往后躲了躲。

旁边的那个新附军参将立刻就大吼起来:“大帅让你伸手,这是军令!”

大帅?

这个年轻人是大帅?

能用这个称号的,也就只有张启阳一个人了。

降兵们根本就不认得张启阳,也没有机会见到这位毅勇军的缔造者,直到现在才知道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名动天下的勇毅公张大帅。

“张大帅”这三个字,似乎有着某种神秘力量,登时就让包括老桑在内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心理压力,就好似顶着一座高山,那股无形的气势压的他们根本就不敢抬头看张启阳一眼。

通身的汗水一下子涌出来,族叔老桑就好像是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下意识的伸出了那只受伤的手掌。

“什么时候的伤?”

“大帅。”老桑不敢撒谎,甚至没有生出撒谎的想法:“在泗州反正的那天晚上,与辫子兵厮杀所致。”

“断了三根手指,丙级伤残,报上去没有?”

“没……还没……”

“尽快报上去吧,不要耽搁了。”张启阳的态度和蔼的让人不敢相信:“不论你在哪个营头,只要是为国杀敌,都是有功之人。按照我的规矩,你能得一顷四分的次等田,你若是还想在军中效力呢,可以录功一级,转入内务营寻个差事。”

一顷四分,相当于二十亩,虽不是上等的水浇地而是次等的沙壤田,若是用心耕种差不多也足够一个人的衣食用度了。

在这个时代,田地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绝对比赏赐些银钱更具诱惑力。

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几千年来所有升斗小民的梦想,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待遇,虽然算不上是一步登天,也可以算是“步入小康”了。

这样的条件,还犹豫什么?当然会立刻答应下来。

老桑跪拜于地,已激动的语不成声:“谢大帅,多谢大帅!”

“这本就是你应得的东西,谁都不用谢。”说完这几句话之后,张启阳又看了看老桑身旁的赵苞,很随和的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回大帅的问,我叫赵苞,大家都叫我小苞子,十七了。”

张启阳面带微笑的看着年轻的士兵,神态和语气愈发的随和了:“以前是做什么的?

“以前我就是当兵的。”

“军户?”

“不,大帅误会了,我……我以前是清兵……是鞑子兵……在泗州反正了。”说完这句话后,赵苞赶紧又专门补充了一句:“我杀过一个辫子兵,亲手杀的。”

“迷途知返为国杀敌,好兵。”张启阳笑着问道:“家里是做什么的?”

“种田的,冬闲的时候就烧窑出砖。”

“原来还是个良家子。”张大帅依旧面带微笑:“认字吗?”

“不认字,但俺能算账,俺爹出砖的时候都是俺算的细账。”

“不用这么拘谨。”张启阳很随意的拍了拍赵苞的肩膀。

“家里还有什么人呐?”

“俺爹俺娘俺奶奶,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

“你是长子?”

“是。”

“那怎么想起出来当兵了?”

若是个有心计的,面对这个问题,一定会说出些冠冕堂皇的豪言壮语,但赵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更不敢在恍若神明般的张大帅面前撒谎:“官府抽丁,俺顶了俺爹的名额。”

“原来是代父从军,是个孝子啊。有没有想过以后做什么?”

“以后?”赵苞是个直肠子,怎么想就怎么说了:“等俺的役期满了,就回去种田,跟着俺爹烧窑出砖。”

“就没有想过别的出路?”

“咋没想过?俺想做点小生意,却没有本钱,而且嘴拙人笨,没有人愿意收俺做学徒。”

对于赵苞这样的农家少年而言,除了耕田种地之外,学一门手艺也是条出路,至于说成为商人,则就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张启阳笑道:“没人收你做学徒?那是他们不识货!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学生哇?”

做张大帅的学徒?

这是什么意思?

张大帅有什么手艺吗?

还是说他会做生意?

看着少年赵苞迷茫的眼神儿,张启阳笑着说道:“江南有一座新华军校,多是些你这样的少年人,那里边全都是我的学生。你要是愿意去呢,可以报个名。”

从新华军校里边出来的人,全都是张大帅的学生,是嫡系中的嫡系精锐中的精锐,想不说那些学生个顶个都是以一当十的好汉,光是不可限量的前程就足以让很多人羡慕嫉妒恨了。

时下这个世道,要是出人头地,就得寒窗苦读,虽不敢想金榜题名那种事情,中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对于一般的老百姓而言也是顶顶了不起的人物了。

就好像科举是文人最好的出路一样,新华军校隐然已是武人心目当中的“圣地”。

新华军校在整个毅勇军体系当中占据着极端重要的地位,只要是从里边走出来的人,必然会得到重用,前途不可限量。

但新华军校却不是那么好进去的。

只有毅勇军的子弟,或


状态提示:第385章:学生--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