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擎国>第一百九十九节、经济与战争
加尔湖就足够缺水的中国北方变成鱼米之乡,这怎能不让穿越者心动。

所以姜田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说道:“既如此,那抢先占领北海道与日本的其他外岛,总不能一点战略包围都不开展吧?万一他们进攻大6的希望破灭后,转而向海外扩张,到时候可就尾大不掉了。”

“你呀!”张韬摇了摇头:“你是千方百计的要为海军找点活干,也不知海军那些人知不知道你的苦心。”

海军自然是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别看这些人也是水手出身,但毕竟中国的大6主义已经根深蒂固,这与面积狭小生存不易,极力希望向外扩张寻找生存空间的欧洲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好像同样是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的美国人,不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诞生过孤立主义嘛。这导致中国的那些官员有一个算一个,都认为6地的重要性要高于海洋,所以对于姜田和皇帝之间的分歧,也毫无例外的认为张皇帝的考虑才是正确的。

这也是张韬不怕姜田跟海军过从甚密的原因,现在的中国海军根本不明白姜田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么多的活干,在他们看来,海军的作用无非就是巡逻、缉盗,如有敌对势力进攻,只需要打回去就可以了,至于远洋护航、海外护侨、开拓殖民地、争夺制海权等工作,他们连个概念都没有,更是对姜田这种没事找事吹毛求疵的做法颇有微词。

不过海军对此不敢有任何不满,要知道当今皇帝可不是海军出身,就算曾多次公开表示要大力展海军,可实际上在姜田出现之前海军的地位与装备并没有任何提高,每年获得的预算也仅够维持现有的舰队不至于解散,以至于如果不是郑成功与皇帝有密约,东南沿海都不可能风平浪静。直到姜田闪亮登场,海军研究院的正式挂牌,使原本地位尴尬的海军几乎一夜翻身,意料之外的濑户内海战更是让所有抱怨战舰过于昂贵的人闭嘴,要知道那场遭遇战如果没有飞剪船型的高机动能力仅靠新式火炮最多也就是打个两败俱伤,输了一场战斗不要紧但船上的留学生一定会出现伤亡,届时中华天朝的脸面可就保不住了,事情一旦上升到国家荣誉哪怕是用心最险恶的喷子都要闭嘴。

这才保证了更强大的定海号的拨款,也就有了大胜郑家、全歼荷兰舰队。促成政治上统国的辉煌战绩,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人敢说海军无用了,可如果海军自己也觉得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那么几十年后必然会重蹈郑和舰队的覆辙,那么一百年后没有了傲视全球的舰队,欧洲人就会将海洋利益瓜分殆尽,海军那些将领们也现了这个问题,就算现不了也被姜田强行灌输的开窍了,可他们就算明白了问题的所在却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就只能痛并快乐的让姜田指手画脚的安排工作。

在朝堂上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皇帝代表6军,而姜田代表海军相互间为了军费的划分、新武器的研顺序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然而每次皇帝都能在吵架失败后依旧利用特权给6军各种优待,这个情况在冀王投资了一个造船厂,成了海军扩张的直接受益人之后才生了变化。不过没有人能理解这种争吵的重要意义,更不能明白姜田为什么要忤逆皇权,也许只是将其看作是姜大人在讨好海军,为自己在派系林立的群臣中间找个军方的外援而已。

可以说张韬和姜田开创了中队军种之间争夺军费的先河,也为后人萧规曹随打下了基础,但是副作用也很明显,从此中华军队的高层将领们开始贪婪的注视着整个世界,尽可能的将一些小事热炒成民族危亡的严重事件,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好争取更多的预算,进而为身后的一批利益集团寻求机会,用一句传统的说法就是养贼自重,如果没贼就塑造一个贼出来。

先不去管这些问题,正因为姜田的出访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海6之争以6军的暂时胜利告终。国家的军事储备开始向6军倾斜,几乎没有任何的掩饰,所有的人都看得出来国家将会动北伐,只是普通人并不知道战争的规模与持续的时间,按照历朝的习惯这恐怕是一场长达百年的漫长战争,直到有一天北方敌对的胡人亡国灭种,如:汉、唐。或是某一次大型会战失利,中原再无北伐之力,如:宋、明。否则这场战争不会有结束的一天,对于普通的国人来说这对他们的生活影响不大,但对于很多热血青年来说又到了弃文从武、仗剑觅封侯的大时代,多少对塞北大漠、封狼居胥心向往之的中二青年们一直在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尤其是“单于夜遁逃、大雪满弓刀”的沙场景色,简直就是很多骚人心中的g点,至于他们有没有能耐活着看到这一切,还有闲情逸致的即兴赋诗一,就不好说了。

正因为大势不可阻挡,所以朝会上几乎没人反对,便制定下了五年扫北战略,这个战略其实只是提出了一个战争目标,就是争取在五年内彻底解除现有边界周边的不稳定因素,并为其后更大规模的向北远征进行战略准备。从秦始皇修秦直道,一直到前明初期,中原各王朝只要有能力都会制定类似的计划,并且多次出现大规模北伐以便解决边境隐患,因为战争负担过高而亡国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但是中国北方的战略威胁却从未解除过,在很多“有识之士”看来,这个新生的中华朝不过就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所以没有人会意识到国家真正的威胁已经从草原向海洋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九节、经济与战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