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青春校园>谋明>第一百四十七章 铁环

听到沈永报出来的数字,闵元启却是大为皱眉。

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够的。

要一年时间才得两千领甲,装备一营官兵都不足,何况闵元启的目标是一年内最少把两营将士练成精锐?

若是按这个速度,明年清军南下之时,两营将士只有四成左右能装备扎甲,剩下的就只能穿着搜罗来的绵甲与清军厮杀拼搏。

其实四成左右的铁甲配带率已经相当的高,最少在明军中只有少数的精锐部队,多半是家丁才有这样的待遇。

若是普通营兵,一万人中只得三四成配带绵甲或皮甲,剩下的俱是无甲甚至无盔。

那些炮灰,有甲或无甲有什么要紧?

而闵元启是将自己部下均视为家丁,若不能做到全员配甲,闵元启也不放心将兄弟们带上战场。

眼前的沈永有些惴惴不安,但他也是毫无办法。

工坊这里做出来的扎甲才几百片铁叶,也是按闵元启的吩咐,铁叶尽量做大,并且厚度尽量增加。

明军也有扎甲,相当薄的铁叶叶片,防护能力很差。

做工若是差些,在战场上很容易被打碎甲衣,割断麻绳后甲胄直接断裂无用。

沈永工坊所出的扎甲,叶片大而厚实,这样在锻打叶孔穿绳的工序上可以节省时间。若是那种小铁叶的扎甲,同样要打上千片铁叶,再用复杂的工艺穿绳,制甲的工序只是比鳞甲稍微轻省一点而已。

若是闵元启这里的铁匠增加十倍到数百人,学徒数千人,闵元启就和女真人一样在沈阳城外支起十几里的铁匠铺子,日夜不停的锻打精铁兵器和铁甲。

女真人的制甲技术未必超过明军多少,毕竟他们的铁匠多半来自原本的辽东卫所下的匠人。但其监督管理比明军这边严格十倍,百倍,其打造出来的铁甲质量自是合格。

这就是野蛮新兴小国的优势,能将全部精力和国力用在征战之事上。哪怕在老奴时代,有甲和有马的骑兵还只是少数,无马无甲的跟役才是八旗兵的主流,但到了崇祯十七年时,女真人将辽东汉人和五次入关抢掠的财富全部化成战争潜力。

更多的人丁是为了种地储粮。

更多的物资用来打造兵器和制甲。

当然女真人也打造了大量合格的火炮,并且很快熟练掌握,做到了与明军共火炮之利。

八旗战兵已经做到了人皆有甲,特别是少数的葛布什贤和摆牙喇的铁甲,无不是用叠甲叶技术打出来的高等鳞甲,特别是摆牙喇兵也就是白甲兵的银甲,在明人记录里相当亮眼。

征服蒙古之后,八旗也解决了缺马的难题,大量的战马源源不断输入,八旗已经是基本上完成了骑兵化。

精铁长兵,厚实坚甲,全员骑兵,拥有火炮,拥有大量精锐的百战精锐,意志坚定,上下一心,令行禁止。

这样的对手,在汉文化衰朽退步之时,确实是相当难对付的劲敌。

但八旗的短板就是丁口数太少了。

哪怕用捕获野人女真丁口来补充,还有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加三顺王仆从军,女真人全数入关,人数也就是十来万人。

还要分兵掠地,几条战场一起开打,再分兵驻守战略要地,入关初不到七万丁的满洲八旗人数根本不够。

到顺治五年前后,阿济格,豪格,多铎等诸王回京,江南到杭州等地,加起来不过一万五千真满洲驻守。

就算八旗个个坚甲利兵,这么一点人数,明朝若不是废物到极点,也不至于毫无机会。

闵元启在河边久立之时,就暗暗确立或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要给自己,给大河卫的这些熟悉的人们,给整个大明和华夏一个机会。

领军抵抗南下的一万多兵马,最多不过两万人上下。

这其中还有孔有德和耿仲明的仆从汉军,战力和满洲八旗相差甚远。

多铎本部满洲兵,最多七八千人。

闵元启有一种感觉,如果自己也能做到甲坚兵利,并且打造出三个营万余人的精锐,未尝不可利用地利人和,与南下清兵一较高下。

若是如此,等于是保有江南一地。

等若是以自己一已之力,用一点点的变化,扳回华夏一点气运,给大明一点机会,也是给千千万万在将来被侮辱和奴役还有屠杀的人们一点机会。

闵元启自忖自己不是那种可以牺牲自己来保卫他人的人,哪怕是牺牲自己一人换现在大明涅槃重生,闵元启也是绝不愿意。

但如果有那么一丝机会可以抓住,冒一定的风险可以拯救华夏气运,哪怕是闵元启这种重生之后就想着明哲保身,借机南下的人,也是愿意尝试一下。

这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一种根深蒂固的烙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只要是华夏人,哪怕是一个重生者,这种情怀和传承仍然藏在身体之内,只要稍有机会就会冒出头来,如同淮河岸边的野草,经历冰天雪地的严冬,到了春季之时,天气稍微回暖,就会又坚韧的冒出头来。

只是眼前这铁甲铸造的速度,显然是打破了闵元启原本的算盘。

以现在的财力物力想寻求更多的铁匠,招募更多的学徒也是很难了。

闵元启打造的整个体系都需要财力物力的支持,现在盐池扩大才完成第一期工程,接下来要等很久才能完成第二期,也是要朱家继续开拓新的贸易路线才可以持续不断的出货。

农田水利,也是在进行之中,要半年之后才见效果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七章 铁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