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孤才不要做太子>第四百一十四章 人事调动
朕?不说你们是不是准备对太极宫的弊端视而不见了?日,住在这里的又不是你们!

“太子殿下,您这话说的可就有点两头堵了。”

沉默中,魏征走到李承乾面前,开口了:“既然殿下觉得国库之资动不得,又认为大明宫该修,微臣敢问太子可有折中之法?”

魏征的发问,让众人都思索起来。这本就是无解的难题,国库之资动不得,那拿什么来修宫殿?内务府有钱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商业的发展,皇家也经营了不少产业,有钱是一定的,但是皇帝既然开口跟国库要钱了,就只能说明他也舍不得将自己的钱都投入到宫殿的修建之中。那么....

似乎,就剩下一个答案了。

果然,在众人的注视下,太子开口了:“没有折中之法,孤的本意就是把两件事区别清楚,首先,两个款项是断然不能用的。而大明宫的修建又势在必行,既如此,若是孤有办法为国库创收,诸位是否愿意从创收中拨出一部分用来修建宫殿?当然,若是不够的话,剩下的部分由东宫支付,也算孤这个当儿子的为父皇母后尽一份孝心,如何?”

“创收?”

长孙无忌惊呼出声,随即连连摆手:“不能,不能,万万不能。十取一于商贾而言,已经引起一些怨言了,若是再加大比例,只为了修建宫殿,不只是陛下,就连殿下的声望都要受到影响,这是下下下之策啊!”

李承乾无语道:“赵国公,孤也没说要给商贾加税啊!”

长孙无忌的惊恐为之一顿,旋即拱手好奇道:“那,殿下准备如何做?”

看向皇帝和目露迷惑之色的群臣,李承乾却摇了摇头:“现在还不能说,稍后不如请赵国公留下来,听孤说说如何?若是不行,您大可代表群臣制止,如何?”

跟房玄龄等人对视一眼,长孙无忌这才点头。

虽然好奇,但是不管是群臣还是皇帝,都抑制住了这股好奇,决定不再提这件事。

各回各家,等群臣都落座以后,李世民才整理了一下情绪道:“稍后,朕会跟赵国公商议一下这件事的,太子说的没错,就算是朕,也不能跟大唐相争,国库中的既定花费,朕不会染指的,诸位爱卿大可放心。”

听到这句话,群臣才松了一口气,特别是魏征,只要皇帝不乱要钱,从国库多出来的盈利中抽用点没什么。毕竟,自贞观元年到现在,皇家所用于国库中抽取的数额一直没有变化。能做到这一点,皇帝已经算是格外能忍耐了。

停顿了一下,李世民才继续道:“朕今日还有几件事要宣布,第一,太子于登州、岭南的功绩,也算有目共睹,朕愿封其尚书令、参与朝政,以彰其功,诸爱卿可有异议?”

没人吭声。

房玄龄站了出来,拱手道:“太子殿下的功绩,微臣等人有目共睹,就是不提功绩,观观政、从政以来,特别是回到长安以后,太子殿下展现的才能,也足以任尚书令。只是,微臣斗胆敢问陛下,太子兼任尚书令一事,今后是否会着为永例?”

房玄龄的问题,算是问出了所有人的想法。尚书令这个职位,因为皇帝曾经担任过的原因,自从皇帝登基以来,也没人敢再提这个位置。作为大唐的继承人,太子担任尚书令都算是勉为其难。可最大的问题是,作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尚书令的位置和其重要,当今太子是表现出了足以担任尚书令的天分,但是不能保证之后的太子也能如当今太子一样。

一旦搞砸了,往小了说会给朝廷带来损失,往大了说,恐怕除了废太子以外,没有别的方式能够赎罪了。所以,这件事必须得问清楚啊。太子参政,并且担任具体官职,确实是好事,甚至于皇位传承而言,也有积极作用。但是搞砸了,可就不是“坏事”两个字能够形容的了。这个,必须得问清楚。

皇帝并不意外房玄龄会这么问,事实上事关大体,就算房玄龄不问,也总有人站出来询问的。

看了一眼底下似乎在思索什么的太子,李世民道:“朕确实有将这件事变成永例的想法,不过,自然不是盲目的,首先,太子在担任尚书令的时候,必须表现出跟这个职位相匹配的才能才可以,否则,尚书令宁可荒废着,也绝不会轻易送给太子。只有包括六部尚书、三省主官在内的所有大臣没有异议,太子才能担任尚书令,这一点,也将着为永例。”

听见皇帝这么说,房玄龄才松了一口气。尚书令的任命关系重大,既然皇帝有所觉悟,那也不是不能同意。毕竟,有尚书令在,他中书省的担子也能松快一点。

见房玄龄回来了,李承乾连忙起身,走到场间站定。

“既然无人有异议,那太子,从今日起,你就正式担任尚书令了。此职位兹事重大,切不可懈怠,你可记下了?”

“儿臣谨记在心!”

应了一声以后,李承乾才回过头,对朝中重臣拱手致意。没人敢轻视,纷纷起身还礼。至此,李承乾终于坐到了尚书令的位置上,还是没人有异议的那种。这说明他在朝堂之中,也算是有所威望了。

回到座位上坐定,李承乾也很好奇跟自己担任尚书令并提的事情,还有那些。

“赵国公、户部尚书长孙无忌何在?”

“臣在!”

长孙无忌答应一声,出班站好。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申国公高士廉,虽体无大恙,但上表请辞,朕感其年事已高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四章 人事调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