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二二六章?寇可来,吾亦可往

在大丰的军政府招待所内,董书恒终于阅好了最后一封战报。

这一战消灭了俄国五万多人马。在人烟稀少的远东确实是让俄国人元气大伤。

不过对于拥有百万陆军的沙俄帝国来说,这点损失只是毛毛雨。

要知道这五万多人里面正规军只占到了一半不到。大部分还是武装的农奴,这些人连淮海军的民兵都比不上。

所以说这一战并未定乾坤。

远东之鹿,死于谁手,到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呢!

如果现在就结束远东的战事,那么对于淮海军来说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因为除了消灭了几万沙俄军队,以及得到了几千俘虏意外。

淮海军现在并没有什么到手的好处。

而这场战争到现在已经花去了董书恒几百万两。虽然其中有好多都算是在远东的长期投资。

但是淮海军会去做亏本的买卖吗?一个商人会因为长远的利益,忍受一时的亏损,但是这只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如何才能够将这一仗花出去的在赚回来呢?

自然是要从对手那里得来。

据董书恒所知,黑龙江流域那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自然是放在自己手中比较好。

什么?你说清廷会干预?

京城的情报已经传到了董书恒手中。黑龙江流域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淮海军这边自然要关注着清廷的反应。

可是清廷都做了些什么?

沙俄入侵黑龙江的消息传到了京城,京城的大佬们全都一致主张全面后撤。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战略收缩。命令已经下达到黑龙江将军的手中。黑龙江南岸的军屯、村寨都要往南迁移到松花江流域。

反正这里就这么点人,迁移了之后再重新分配土地就好了。

北岸的那些人,清廷是不管的,在他们眼中,那些人只算是野人。

至于黑龙江官员上报有淮海公司的人也在黑龙江流域活动。

这个并没有引起清廷太大的重视,每年都有人不顾朝廷的禁令跑到黑龙江两岸做生意,卖些生活物资,收一些山货。

不光是淮海公司还有其他的商人也会去黑龙江那边做生意。

要说是董书恒想跑到那里去造反,满朝的文武都是不相信的。

要知道大名鼎鼎的发配重地宁古塔都在还在吉林靠南的位置呢。

黑龙江流域,尤其是黑龙江北岸以及下游的区域,在朝廷看来只不过是野人居住的地区。

就连流放发配罪犯,都不会放到那么远的距离。

要是淮海军真跑到了那里,那么朝廷的人一定会拍手称快。

要是董书恒愿意让出两江之地,去到黑龙江下游,咸丰帝说不定会封他一个渤海王。

给他一片没用的土地,让他去跟那些俄国人死磕难道不香吗?

不是董叔恒看不起满清这帮子人,他们的认识也就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了。

不然也不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俄国人不废一枪一弹就划去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汝弃之如敝履,吾视之如珍宝!

老祖宗留在的土地,哪怕是一块寸草不生的沙漠,哪怕是孤悬海外的一块礁盘,哪怕是终年冰月的雪域,那也是瑰宝一般的存在。

想到这里,董书恒在回复的电报上写上:“寇可来,吾亦可往。”

当然,命令不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

这一仗结束之后,至少短时间内远东以及黑龙江流域可以安定下来了。

加上清廷的战略收缩,淮海军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黑龙江流域。

对于整个黑龙江流域,董书恒准备划分为两个军区来管理。

从乌苏里江向东,南到海参崴,北至马加丹、勘察加半岛,直到北极。董书恒将其划为远东军区,由林威担任军区司令。

军区的驻地就在庙街,这里将建成庙街市,会有军政府派遣官员管理民政。

南面的海参崴将建成一座军港,以鲍有志南洋水师轻巡舰支队为基础组建北海水师。

北海水师以海参崴为母港,以库叶港、日本的横滨为停靠港。以北海为主要的防区。

伯力上游的黑龙江流域划为黑龙江军区,以王啸为黑龙江军区司令。

董书恒准备着手准备今年第二批移民船队去黑龙江,第一批将主要建设两个聚居地,一个是伯力,还有一个是江东地区。

这次江东地区因为战争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董书恒决定给这些江东百姓一些补偿。

现在清廷已经彻底不管他们了,他们将成为淮海军治下之民,自然也就能够享受到淮海军带来的建设红利。

清军放弃的黑水城将成为黑龙江军区的驻地所在地。

而黑龙江水师的地位则依然保持独立,他们的驻地放在伯力,正好可以兼顾上游和下游,还可以巡航乌苏里江流域。

要是清廷的黑龙江将军搞什么小动作,他们甚至可以杀进松花江。

当然,还得组织更多的民兵过去,黑龙江的上游,董书恒准备组建一个民兵军团。

沿着黑龙江建造一串军事化程度更高的农场。他现在已经基本上摸清楚了,俄国人要向远东扩张,最便捷的路线就是从黑龙江上游下来。

只要守住了上游,那么下游的压力就会小的多。

光有农场还不够,在黑龙江的上游至少要建造一座大型要塞。

没有一座坚固的军事重镇,根本就挡不住俄国人。

同时要


状态提示:第二二六章?寇可来,吾亦可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