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二九四章 踏雪入太行(大章求票!)
做农业研发,去尝试新作物的种植。

到了后世,中国的农村再次尝试推广农场化种植,就是因为这种种植模式确实比分散的小农模式要更加高效。

等到以后工业化布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董书恒还是准备推广农场化种植模式。

以后哪怕灭了满清,淮海军的农场还是要继续发展下去。而且董书恒还会支持更多的个人建立农场。

耕种土地以后会有很多,很多!

到了徐州之后,运河两岸就能够不时的看到高高的烟囱,烟囱里连绵不断地向外冒着黑烟。

在后世这意味着环境污染,一般只有在落后的地方才有这样的工厂。

发达的地方早以将这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调了。

人们看到了之后总会忍不住表露出鄙夷的神色。

但是现在,这些烟囱在董书恒的眼中却是充满美感。

这代表着工业的力量。这些重工企业就是淮海军搞工业化的基础。

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煤炭和钢铁的产量都还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表现。

在工业能力的排名中,这两项指标占有很大的比例。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我们还就钢铁产量,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

现在江苏徐州和江西萍乡是淮海军的两大产煤基地,萍乡的煤矿还在起步阶段,徐州的煤矿已经走上正轨了。

另外这里也是淮海军的主要的钢铁产区。

同时,这里还有一些铸造厂,大型机械制造厂。淮·克集团的第一个铁路机车制造厂也建在这里。

船队继续前进,董书恒远远地看到一个钢架铁路桥横跨运河。

这座桥上通过的是连接徐州和海州的铁路,徐州的产的煤矿和铁矿可以通过铁路运到海州,直接到达海边的港口。

该铁路在海州有一条支线直通港口。

在淮海军的铁路体系中,徐海段较早完工通车。

从徐州往南,这条铁路延伸到凤阳府,也就是后世蚌埠的所在地,然后到达庐州,接着往东南直达浦口。

从海州往南到盐城、大丰、东台、高邮、扬州浦口。整条铁路绕着江苏安徽转了一圈。

董书恒想在长江上建造铁路桥的设想还在设想阶段。

目前实施起来还有困难。

现在淮海军在铁路建设上只能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要是董书恒没有记错的话,前世再过一百年,才在武汉出现第一座跨江大桥。

过了徐州就到了山东境内,在山东靠近运河的地方是淮海军的天下,当地虽然还是清廷的官员。

但是在桂中行的运作下,靠近运河的城市,基本上是青帮的地盘,当地的官府基本上不敢过问运河之事。

淮海军的运河水师正常巡视这里,当地官府只当视而不见。

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爱管闲事的人,出门之后容易遇到厄运,不是淹死就是被马车撞死。

一进入山东的地界,明显的就能够看出差距。

从运河两岸的村子里的房子就能够看出来。

中国的老百姓吃饱穿暖了之后,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

如果是家住农村的人,对这点的感受会很清晰。

不过山东的百姓生活的也没有董书恒想象的那么差。

山东的新军这一年多确实为维护山东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山东境内的匪患基本消除。

只要不是乱世,百姓们靠着自己的双手,怎么着都还是能够活下去的。

就怕天灾、人祸双双而至。

那样百姓才会真的没有活路。

另外,淮海军不遗余力地从山东当地移民到远东。

也减少了当地的人口压力,人少地多的情况下,即使土地兼并,老百姓也还能够过得下去。

因为地主出租土地,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商业行为。

当地少人多时,老百姓为了活命能够种上田,只能答应地主苛刻的地租条件。

现在淮海军移民,可以说是给大家增加了一个选择。

你地主定的地租要是高了,那我么就去报名移民,至少能够吃饱饭,背井离乡就背井离乡呗,总比饿死要好吧。

地主要是地租太高的话就招不到佃农,光靠自己可是种不了多少土地的。

因此移民这种事情越到后面就越困难。

不过董书恒还有后招:一个就是等上两年,安排移民反乡探亲。

董书恒前世的村子里,很多人出去打工了混的好了,回到村子里面一显摆。

等他再次离开村子的时候就会有一帮子人跟着一起出去。

所以城市里的打工者都有一种扎堆现象,一个行业、或者某个工厂的工人往往会出现来自一个地方的情况。

等过上两年,移民们的生活安稳了之后,淮海军可以让老移民回去拉人。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武装移民,直接将军队开过去,然后就在当地改成建设军团。

这个跟现在的从农场中抽调职工移民差不多。

船行至山东临清州,正好是凌晨时分。

董书恒他们下船换马。

携带的物资大多放在那些有着巨大轮子的军用马车之上。

董书恒他们准备直接纵马穿过直隶的正定府,大概就是后世的石家庄。

他们的目的地是正定府西面的井陉县。

哪里是淮海军在太行山的东南面大本营。

驻守在这里的是太行纵队的第二团。

这个团之前的编制是骑兵,一路打到漠北的就是


状态提示:第二九四章 踏雪入太行(大章求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