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三一三章 山东易帜(求票,求订阅!)

咸丰五年,华夏农历的二月,天气已经转暖,尤其是在长江以南的南方,春耕已经开始。

从南到北,通过油菜花的长势就能够看出气候的变化。

春天似乎的是从南往北,一路漫步,走到哪里就向大地洒下无尽的气机。

所有的淮海军农场现在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复兴农场”。

淮海之名,承载着复兴军的起步与成长,已经正式地成为历史。

淮海军要以复兴之名坐上掌舵人的位置,自然是要给自己换上一个新的马甲。

各地的复兴农场率先打开了春耕的序幕,牛马拉着的耕犁翻起土层,露出了地下黝黑的泥土。

鸟粪肥被洒在土层之上,这种肥料最好的情况下能够让收成提高到原来的三倍。

这意味着相同的土地可以养活以往三倍的人口。

华夏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农业技术得到了几千年的发展。

但是这也有一个弊端,很多地方的土地都经过了千百年的耕种,土地的地力消耗严重,光是依靠原来的农家肥,对于产量的提高不是很大。

所以,过去的上千年,华夏土地上的农业产出没有太大的变化。

人口也因此维持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线上。

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玉米、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才让近两百多年,华夏大地上的粮食产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口数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不过这几种作物也有自身的缺点,比如甘薯和土豆不容易保存。玉米的口感不好。稻米和小麦才是主流的粮食作物。

复兴军的农业研究所,有着一套粮食作物培育的方法,他们已经在尝试培育优质的小麦以及水稻。一支考察队被派到了南方寻找优质的野生稻种。

农业以及粮食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董书恒自然不会忽视这个问题。

还好,他的手中有大量的农场,可以作为农业新技术以及新品种推广的载体。

这和满清皇室手中掌握的皇庄不同,皇庄只不过是满清皇室压榨农民攫取利益的一个工具。

那些管理皇庄的太监也不会利用皇庄去发展农业技术。

……

济南府是满清山东行省的省会,辖领1州15县:德州和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县。

历城就是济南府城的所在地,同时也是山东巡抚衙门的所在地。一直以来山东都是不设总督的。

桂中行刚刚五十多岁,正是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他虽然是旗人,但是并没有什么深厚的背景。

从徐州知府立功调任山东巡抚之后,桂中行在掌政的初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建立新军和剿匪之上。

对于山东的政坛并美有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所以给人一种宽厚的形象。

咸丰三年,桂中行创立了山东新军,并且派往各地剿匪。

山东境内多响马,各地都有山贼占山为王。特殊的丘陵地形,让官府对这些响马和山贼无能为力。

但是,山东的新军却是战力了得,剿匪从未失手,半年时间在山东转了一圈就将响马剿灭得七七八八。

有了这支新军作为后盾,桂中行的施政手段突然间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他开始在山东各级官府安插自己的人,有了新军的震慑,地方上的府县官员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桂中行没有去动这些主官的位子。他安插下来的人要么是辅官要么就是吏员,这些安插下来的人倒是都非常有能力。

这也给那些基层府县官员,省了很多心,谁都想要手下能有几个能办事儿的人。

只是这让他们放不开手脚贪赃枉法,倒是让这种事少了很多,因为衙门里有巡抚的眼线,这些满清的地方官自然会收敛一些。

咸丰三年以及咸丰四年山东境内少有地过了两年安稳的日子。

加上山东上下鼓励移民的政策,也缓解了山东境内的土地矛盾。

府城济南,是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四周被葱葱郁郁的山丘包围起来,城内有很多泉眼,围绕着这些泉眼是一个个坊市以及精美的园林。

济南城墙高大,建有护城河,护城河畔的玛瑙泉以及河中的龙神庙都是游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城中的街道不是很宽阔,两旁都是商铺,对门商铺的幌子都能够凑到一起去。

一些穿着短装的汉子推着独轮车在街道上运送东西。一些穿着长袍马褂梳着辫子的行人一步三晃地在铺着石板的街道上走着。

城中每隔一段就能够见到泉眼,人们用青石将泉眼围起来,形成了一个水池。泉水说着石头建的小水渠汇入河中。

这里是大姑娘、小媳妇儿的聚集地,她们三三两两地在这里淘米、洗衣,互相交流着自己听到的新鲜事儿。

城外是一条条小河,蜿蜒延申出去,这些河以泉水为源头,因此河水清澈。城外的百姓会在河边取水,有些人蹲在河边钓鱼,可以清楚地看到鱼儿咬钩。

要说着济南城,真是满清之下少有的一片乐土。

桂中行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高高的城门楼子上俯瞰济南城的内外。

这总能让他安心。

刚开始投靠淮海军的时候,他的心中老是感到不安。

想到自己是旗人,他曾想过要向朝廷告发,但


状态提示:第三一三章 山东易帜(求票,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