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旌旗>第一百九十章 1935大阅兵(下)
噩梦,如果将全部上百辆的坦克在一个狭窄地域投入突击的话,什么样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这种钢铁洪流?

何应钦回头望了一眼观礼台上各国驻华将领和武官的表情,原来自己也有扬眉吐气的一天啊!不过观礼台上的英法两国驻华领事和武官的表情却显得非常难看,因为热河军团是标准的德械部队,从这支部队的训练和装备来看,现在欧洲英法的任何一支部队都无法抵抗这样军队的进攻。

德国人天生崇尚进攻理论,用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武器武装起来的中***队就已经是如此的犀利可怕了,要是换做是德军自己那?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眼中更多的看到的是担忧,而美国人看到的则是商机,中德军火贸易的巨大利润让美国人眼红,但是作为***的最大出口商的美国人此刻更多的是显得无奈,熊掌与鱼不能兼得的法则让美国被迫寻找一个能够将利益最大化的办法。

无疑,今天最为骄傲的就是德***事顾问代表团了,他们辛勤的工作终于有了回报,在遥远的东方他们打造出了二支不亚于德国国防军精锐部队的劲旅,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教导总队以及热河军团所部第一军,在两军的交流训练中,善于观察学习的德国教官们也从张学武身上学到了很多,更多的则是带给他们大量的启发。

站在豺式坦克指挥塔之上的何应钦向发出山呼海啸一般的步兵方队敬礼致意,而方队官兵则在口令下齐声高呼为党国尽忠,三民主义万岁等口号,陀枪列队,持枪检阅方队,可以说热河军团组织的这二十二个校阅分队是何应钦从戎以来看过最好的校阅分队,无论是整齐划一的步伐尺寸,还是官兵的精气神面貌,再到武器装备,尤其是女兵头顶的贝雷帽和胳膊上的红十字袖标。

在车辆转弯的时候,何应钦满意的对张学武点了点头,因为豺式轰鸣的发动机声,让两个人之间听不清楚对方在说些什么,不过让何应钦感到庆幸的是蒋介石因为要在庐山举办新一期的军官训练团而因故未能出席,让他着实的拣了一个大便宜,校阅三军啊!

在雄壮的国民革命军陆军进行曲的伴奏下,热河军团的徒步方阵,由德国勃兰登堡步兵学校进修毕业的军团与士官组成,高呼着誓死复土,逐寇定远的口号通过主席台,张学武的部队装备得大部分都是德械诸如毛瑟标准式步枪,p-18冲锋枪,捷克造zb-26轻机枪等轻武器,所以自然又分成了持枪分队与列枪分队。

直到万众瞩目的豺式轻型侦察坦克出场,观礼台上的各国武官开始大量的报销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相机,尤其是一名英军中校,竟然一个人准备了三部相机,轮流拍照,随后的牵引一百零五毫米榴弹炮、一百五十毫米重型榴弹炮、车载一百毫米迫击炮、车载二十毫米防空四关机关炮等等纷纷出场亮相。

在场的各国记者与武官都在惊呼,落后的中国竟然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几乎在一夜之间赶超了欧美各国?这个事实让欧洲各国实在很难接受。

阅兵部分的高潮是五十五架bf-109战斗机组成的空校方阵,黑压压的战机排着密集的队形通过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民众全部起来高声欢呼,其声音一点不小于战斗机马达的轰鸣声。

在战斗机后面是十架意大利的希维拉小型运输机,六十名伞兵带着中华民国万岁、中华民族万岁,打到***本土去等等口号从天而将,在热烈的气氛中,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带来的全部压力和威胁顿时被一扫而光。

张学武将军都要打到***本土去了,这样的军队剑锋所指定位所向披靡?之前在承德被打得屁滚尿流的关东军还能怎么样?

在英国武官之中来回穿行的一名身穿褐色欧式西服的翻译此刻已经将其的小相机藏了起来,钱梦尝!这个相貌还算是英俊的英国驻承德领事馆的翻译,此刻似乎忙得脚不占地。

由于规模的关系,大英帝国驻承德领事馆只有一名高级秘书和二名少校武官而已,之所以设立这个领事馆,是因为越来越多的英国商人到热河和绥远淘金经商的原因,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监视德国人在热河、察哈尔、绥远的动态,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三地之间的铁路建设上分一杯羹。

但是,恐怕就连英国人也没想到,钱梦尝竟然会是***陆军参谋总部中国班的一名特务,实际上英国人一直延续着一战时候的盟友思路,对于***的一些过激行为甚至给予庇护,***帝国的联合舰队恐怕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与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本土皇家舰队争雄的舰队了,英国人在大西洋没有对手,而***人则在太平洋没有对手,所以英国人需要***人,不过英国人恐怕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的***小朋友似乎并不太需要大英帝国这个太上皇。

而且更为过分的是大英帝国在中国的所有机构恐怕早已让***人渗透了,钱梦尝的原名叫做小原野三,祖父与其父亲都是北海道的渔民,不甘清贫的小原野三主动将自己过继给有些能力的二伯,才得以顺利入读陆小以及士官学校,但是当小原野三从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因为酷爱汉语和英文并且自修颇有成绩的小原野三被选进了参谋本部的北海道特别训练班。

经过三年严格几乎残酷的训练,小原野三得以毕业,并且在安排之下进入英国人的视线,此番来热河正是因为张学武实施的户籍政策所致,因为户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章 1935大阅兵(下)--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