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成了大明勋戚>342 国恨家仇 (二合一)

“东主英明。”/p

望着亲征军将士悍不畏死的攻上城墙,王能此刻都不知道该说一些什么好。/p

两日之前这群人丢盔弃甲,如同丧家之犬一般被蒙古人撵着在荒原上仓惶逃命,恐怕没人可以从他们的身上,看到大明虎贲的勇武跟彪悍。/p

却在两日之后,他们能攻下蒙古人驻守的万全左卫仓,气势凶悍程度完全不输蒙古鞑虏,甚至说超越都不过分。/p

人,真的可以如此迅速的完成转变吗?/p

“不是我英明,是他们本来就不弱。”/p

沈忆宸淡淡回了一句,并没有自吹自擂。这倒不是他多么谦虚,只是说出来实情罢了。/p

能跟随皇帝御驾亲征的大明将士,不敢说什么百里挑一之辈,也绝对称得上是明朝的精锐之一。/p

而且京营中高层勋戚二代的腐化,还没有快速蔓延到最底层的士卒。要知道正统九年成国公朱勇就是率领着同一批人,出征塞外打的兀良哈三卫哭爹喊娘,难道短短四年时间就堕落至此?/p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p

现在能势如破竹的攻下万全左卫仓,一方面是土木堡之战打的太憋屈,让亲征军士卒心中都憋着一口气。再加上辽东军跟福建山东卫所军的浴血奋战,三万多人硬生生扛住了数倍于此的蒙古大军冲锋,掩护了大部队的撤退。/p

对比之下,更是自惭形愧。/p

另外一方面就在于明朝边堡这种东西,嘉靖朝之前都称不上什么坚城深池。除了大同、宣府这样知名的九边重镇,大多数都是些土堡罢了,并且还没有完备的防御工事。/p

再加上蒙古大军大意轻敌,压根就没有想过明朝大军会发起反攻。就如同土木堡的亲征军,同样没有防备瓦刺也先会毫不要脸的背信弃义,压根没有撤退十五里。/p

猝不及防之下,一波直接被打穿。/p

毕竟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如同电脑游戏那样,单纯靠着数值的叠加,高的那一方就将成为胜利者。/p

兵家胜败无常,打出绝地反击的案例,才是千百年来战争美学的魅力所在。/p

万全左卫仓发生的情景,还在万全右卫仓、西洋河堡仓、张家口堡仓等地纷纷上演。遭遇突袭的蒙古守军,阵地战表现并没有比土木堡的明军强到哪里去。/p

最初的那股胜利带来自信心消耗完毕后,就开始出现了小规模的溃逃现象,最终成为了全线崩溃。/p

望着那些仓惶逃窜的蒙古士兵,亲征军的将士同样没有手软,冷酷无情的肆意追杀着。把当初在土木堡赤身luo体遭遇到的处境,一并返还给这群曾经羞辱过自己的敌军。/p

战场,从来都不是什么讲究仁义的地方,只有胜利者才掌控着话语权。/p

伴随着黎明的曙光从东方升起,一名亲征军将士策马来到了沈忆宸的面前,脸上带着一抹抑制不住的兴奋说道:“沈提督,卑职不辱使命,拿下了万全左卫仓!”/p

“很好,这是你们应该做到的事情。”/p

沈忆宸没有过多夸奖,如果占据着突袭跟兵力优势,还拿不下蒙古人大意轻敌的“小土堡”,那这群亲征军就不配再称之为大明精锐,甚至不配再上战场。/p

就如同后世戚家军不愿招募卫所士兵,宁愿招募江浙福建地区的矿工从军一般,从根子上腐烂的懦夫,就没有再去信任的价值。/p

幸运的是,这群亲征军将士没有让沈忆宸失望!/p

“卑职明白!”/p

这名亲征军将领怒吼着回应,他听懂了沈忆宸话语背后的意思。土木堡之战失败溃逃的耻辱,想要靠着这一场突袭就轻松洗刷,还远远不够。/p

战事结束,沈忆宸率领着亲卫登上万全左卫仓的城楼,站在高处一眼望过去到处都是烽火跟尸体。蒙古士兵在发现抵挡不住的时候,肆意在卫城中纵火,妄图把粮草跟武备库给烧毁。/p

不过对于这种手段,朱仪早就有了应对准备。当熊熊大火刚被点燃,他就果断舍弃了一部分粮草物资,建立起来隔离防火带,保全剩下的大部分粮草物资。/p

“沈提督,我们拿下来万全左卫仓了!”/p

“沈提督,蒙古人不过如此,漠北依旧是大明的天下。”/p

“沈提督,我杀了两个鞑虏,替我的弟兄报仇了!”/p

“我还没杀够,沈提督何时能再战?”/p

无数亲征军将士看到沈忆宸出现在城墙上,纷纷围了过来向他倾诉激动的心情。/p

哪怕纵观历朝历代,也很少有当权者这般去信任败军之将,给了他们一个雪耻复仇的机会,沈忆宸此举真是冒着极大的风险。/p

当你愿意去信任自己手下的将士,他们将同样对你报以忠诚!/p

“还想战是吗?”/p

沈忆宸朝着城墙下的亲征军将士问了一句。/p

“想!”/p

震耳欲聋的呼声回应着,现如今亲征军士气如虹。/p

“漠北有万里之境,疆土事实上不下于大明,想要战以后多的是机会,现在还没到时候。”/p

“众将士听令,把万全左卫仓的粮草跟兵器,用最快速度搬运回怀来城。”/p

亲征军将士热血上涌,沈忆宸依旧保持着冷静,这种千人级别战争的胜利,丝毫不影响整体上大明目前处于弱势的处境。甚至当瓦刺也先得到仓堡被攻占的消息,率领大军前来抢夺的时候,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战果都是個未知数。/p

大明与蒙古之间


状态提示:342 国恨家仇 (二合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