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军事历史>我成了大明勋戚>374 请命 (二合一)

“少司马,你是想要走海路去辽东?”/p

李瓒之前抵达大沽海防口的时候,就已经被沉忆辰给派遣驰援过辽东一回。/p

他第一时间就领悟到了沉忆辰的战略意图,打算再次利用海路去驰援辽东。/p

“没错,也先的目标就是辽东!”/p

沉忆辰肯定的回了一句。/p

常言道最了解自己的人,一定是自己的敌人。沉忆辰与太师也先交手过这么多次,对方的习性跟动机不敢说百分百能解读出来,八九分还是没问题的。/p

历史上也先进攻大明京师不利之后,选择最寻常的西北方向撤退路线。但问题是大同宣府的屹立,在蒙古大军兵锋正盛的时候,只能称之为两座孤城。/p

可一旦蒙古大军显露出颓势,这就是两座雄关铁城,关上了太师也先撤退到大门!/p

居庸关守将罗通,硬生生的挡住了蒙古大军撤退七天,拖到了明朝援军不断赶到,形成了对鞑虏的一路追杀。当蒙古本部千辛万苦退回塞外的时候,他们掠夺的百姓跟财物几乎丢失殆尽。/p

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条撤退之路成为了蒙古人的死亡之路,足足丢下了数万人的性命。/p

伤亡之惨重,还胜过了对大明京师的进攻!/p

现在历史已经改变,蒙古联军无论是人数还是实力,都要更加的强大。并且大营被偷袭,让太师也先撤退到更为果断,某种意义上从侧面保全了蒙古本部的实力。/p

大军犹在,也先无需仓皇逃离一般的撤回塞外,而是有余力从另外一个方面找回场子,目标便是外强中干的辽东!/p

“可大司马已经下达了军令跟部署,我们难道要妄自行事吗?”/p

李瓒神情露出一丝犹豫,于谦早早就给各部下达命令,分别从不同方向追击蒙古大军,然后与大同宣府跟辽东军,组成一个巨大的包围网。/p

如果沉忆辰擅自行动,并且蒙古大军没有前往辽东的话,那自己这一部的缺失,就等同于在包围圈打开了一道大口子,目送鞑虏安然的退回关外。/p

不仅仅是李瓒犹豫,旁边沉忆辰安插在水师的义军将领陈善恭,同样提醒道:“少司马,大司马战前改编十营团,福建水师诸部被打散到各路军中,现在要召集的话恐怕很困难。”/p

“此事我去跟大司马诉说,李将军先行前往大沽口准备!”/p

“是,末将遵命!”/p

如今沉忆辰决定下来的事情,无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李瓒等人都会毫不犹豫的执行。/p

主帅大营中,于谦正在跟各部将领商讨作战计划。现在蒙古主力大军已经北撤,留下来两万精锐骑兵且战且退,来拖延追击明军的步伐。/p

于谦自然不可能被仅仅两万蒙古骑兵拖住,他打算让武清伯石亨率领一部兵马,单独对战断后的蒙古骑兵,然后其他各部兵马从侧翼绕过去,继续追击也先率领的蒙古本部。/p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沉忆辰却突然闯了进来,还没等于谦开口询问何事,就见他拱手说道:“大司马,下官请求召集十营团中的福建水师,通过大沽海防口的宝船舰队,直抵辽东去截断也先后路!”/p

沉忆辰的贸然请命,让主帐中的各路将领神情各异。大多数人是感到疑惑不解,就算蒙古大军的撤退方向是朝着东北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会前往辽东,毕竟西北塞外才是鞑虏的老巢。/p

现在就召集大军前往辽东,万一扑了个空怎么办?/p

随着沉忆辰如今风头正盛,加上他确实在塞外打了几场漂亮仗,哪怕心中疑惑,诸如孙镗、范广等人,均不好明言反对,说不定就在无形中得罪人了。/p

但是靖远伯王骥,就不能纵容沉忆辰的“胡作非为”,他神情严肃的质问道:“少司马,你如何断定也先会前往辽东?”/p

一般人质问,沉忆辰可能不会解释太多,王骥的战功跟资历摆在那里,他只能态度恭敬的回道:“回靖远伯,下官儿时同窗乃辽东驰援军将领,赶往土木堡战场之前,他们已经在辽东广宁城附近,与鞑靼部跟女真三部联军进行过一场血战。”/p

“现如今辽东地区女真三部已经彻底归顺,朝鲜事实上选择了臣服,兀良哈三卫被吞并达成了蒙古统一。”/p

“看似辽东军围剿鞑虏,实则他们已经陷入到包围之中。我军现在缺少车马,追不上也先率领的蒙古本部速度,只有走海路横穿渤海船抵达辽东,才能化解辽东都司之危!”/p

靖远伯王骥这两年在麓川征战,加之这次是紧急勤王京师,对于辽东局势说实话并不是太了解。他听完沉忆辰的解释后,脸上流露出将信将疑的神情,然后把目光望向了于谦。/p

可还没有等到于谦表态,站在一旁的前军都督府右都督,故去的英国公张辅之弟张軏,带着满脸不悦说道:“就算鞑虏有攻打辽东的想法,可如今京营兵马全部重编为十营团,如何能抽调出来沉侍郎的福建水师旧部?”/p

明英宗朱祁镇,托杨善联络的朝中掌军重臣名单中,右都督张軏就名列其中。/p

张軏性格火爆耿直,最为痛恨乱臣贼子。沉忆辰早在土木堡之变前,无召领军赴京就展现出谋逆之心,后更是背主求荣投靠当今圣上,获得从龙之功官职兵部侍郎。/p

大司马于谦整编京师大军为十营团,除了集中精锐更好驻守京师九门外,还有一重目的就是为了打散沉忆


状态提示:374 请命 (二合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