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康居出来,王爷陪着王妃一起回了青莲院。不得不说,在古代作为妾氏,真的是一点地位也没有啊!自己的男人明天就要上战场打仗,可作为小妾的自己,却只能眼看着他和自己的正妻诉说离别之苦,若是上赶着去,还会被人说不懂事什么的。

不过王妃是一个很贤良淑德的女性,所以跟她一同拥有一个男人的女性也是比较幸运的。刘七巧回了青莲院就看见几位姨太太都在青莲院等着。平常王妃从不苛待她们几个,妻妾见相处也算是和睦的,除了上次因为周蕙的事情,方姨娘去老太太的寿康居闹了一次,几位姨娘在王府的存在感一直很低。

徐侧妃是大姑娘的母亲,王妃还没进门的时候,就已经是王爷的通房丫头,生了大姑娘之后,便一直无所出,如今已经提前进入了老年念佛生活。

方姨娘是在王妃生下了世子爷之后,她身边的丫鬟正好到了年纪,出去配了人,老王妃赏过去的。当时只说是赏个贴身丫鬟用用,可是王妃又如何不明白老王妃的意思,所以等身子好利索了,就干脆给她开了脸,跟在王爷的身边了。她生下了二姑娘之后,还生了一个庶出的儿子,如今也已十一岁了,都在家学里头上课。

还有一位姨娘,也是这一群人中最年轻的,说起来倒是有些来历的。当年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一路上带回了十几个美人,在太后娘娘的授意下,赏给了京中的达官贵人。皇帝对王爷一直敬重有加,所以这人选里头并没有王爷,可是偏偏有王妃的父亲梁大人。梁大人五十多岁,家中只有一妻一妾,被传为京中美谈。王妃得知此事之后,见母亲哭红了眼眶,便在王爷的枕边吹了些耳旁风,王爷想了半天,最终还是答应了,替老丈人解了这燃眉之急,把这女子纳回了自己家里。

皇帝知道后,还招了王爷进宫语重心长的慰问:“你若是喜欢美女,朕多的是给你的。”

王爷却道:“皇上的心思微臣知道,但若是大臣们都忙于后宅家事,整日里乱的鸡飞狗跳的,又有什么精神来为皇上分忧呢?我家岳丈三朝元老,虽然人是铁面了一点,但是对皇上还是一片忠心的。再说他也算是皇上你的老丈人,你送个美人给他,也确实……”

这个事情被王爷劝服之后,那女子就到了恭王府。后来皇上送出去的这十几位美女使出浑身解数,几乎闹的各位大臣家宅不安,有些大臣原先就是一党的,因为做了儿女亲家就越发成了一家人,最后又因为婚姻关系的恶劣,使得政见也发生了改变。从前朝遗留下来的朋党之争在后宅斗争的推动下,瓦解的越发快速了起来。

有时候女人的战争,足可以颠覆一个朝代。而想到这个法子的人,正是永寿宫里被锯了半条腿的太后娘娘。

这位姨娘在进了王府之后,没有发挥她应有的使命,而是做了一个安安静静的美女子。闲时抚琴寄思、累时枕书安眠、如今一晃十年过去了,她却还像是当初进王府时候的模样。二十六岁的样子,在刘七巧看来,正是女人最散发魅力的时候。

按照她这样的容貌和才情,照道理就算不宠冠后宅,也不应该是如今这幅光景。刘七巧暗暗的观察过这位林姨娘,从身段形容来看,看上去还像是一个chù_nǚ!

王妃进门,见三人都已经在厅内候着,便道:“明日一早王爷就要去军营了,也等不及你们一一来行礼,所以这么晚才让人把你们喊过来,也算是话别一番了。”

人家夫妻之间话别,总是两人在闺房中,卿卿我我一番耳鬓厮磨。弄不好还能跟刘老二和李氏一样,能来个战前鼓舞气势的小战斗。可是作为小妾,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在主母的宽厚待遇下,做一番循规蹈矩的话别。

“王爷尽管放心,太太这边有丫鬟服侍着,我们几个也会时常过来请安,老爷在战场上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身子,莫要让太太担心才好。”先开口的是徐侧妃,说话很稳妥得当,就是没有一点点身为女人的自觉,完全就是把自己当一个奴才。

第二个开口的是方姨娘,方姨娘算是王爷比较宠爱的一个人了,是三个妾氏中唯一生出了儿子的人,总觉得王府另外一个侧妃的位置非她莫属,常常拿自己当个人看。

“妾身希望王爷早去早回,得胜归来,能回来吃上年夜饭是最好的,若是不巧,那也好歹能赶在蕙姐儿出嫁之前回来,妾身就心满意足了。”这句话是站在一个男人的女人的基础上说的,比起陈侧妃的规规矩矩,更显得贴心一点。王爷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先对两位说:“你们两个都是府里的人,在王府的日子比太太还久,最应该知道府里的规矩,太太用不着你们服侍,你们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出来搬弄是非就行了。”

两人连忙点头说是,王爷又道:“玮哥儿如今也大了,太太好心让你养在自个跟前,你断不能让他学坏了,如今太太这一胎是男是女还不知道,以后玮哥儿就是世子最亲的亲兄弟,我们王府从来待庶子庶女都是和嫡出的一个样的。”

方姨娘想起之前为了周蕙的事情去找了王妃的麻烦,顿时脸红的低下头道:“妾身知道了,妾身以后一定谨言慎行。”

王爷说完了,转身看着安安静静坐在一旁的林姨娘。那人见她们都把话说的差不多了,便起身道:“既然如此,我们就先告辞了,不打扰太太和王爷了,王爷明日


状态提示:第70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